B型肝炎

傳播方式

衛教手冊下載

B型肝炎的傳染方式

有許多人都誤以為B型肝炎是因為飲食不潔而傳染的,其實不是。B型肝炎並非典型的「病從口入」,實際上,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、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,尤其是進入血液內。它在人體內的潛伏期(病毒進入人體後到發生臨床症狀的期間)較A型肝炎為長,平均約二個月或更久,進入人體的病毒量越多時潛伏期可能越短。急性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和A型肝炎相似。對B型肝炎沒有抵抗力的人,就有可能受到感染。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可區分為母子傳染及水平傳染。

 

母子傳染(又稱重直傳染 )

B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,肝硬化及肝癌,B型肝炎病毒初次感染在我國及其他好發地區,多發生於嬰兒及兒童早期。而母嬰傳染是最重要的傳染途徑。

是指帶原的母親,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。這傳染途徑,應是台灣B型肝炎會如此猖獗,一代接一代的感染下去的主要原因。不過自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在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來,成果非常得好,經由母子傳染的路徑而感染到B型肝炎,變成相當的少。

 

水平感染

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,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。

輸血、打針、血液透析、針灸、穿耳洞、刺青、共用牙刷、共用刮鬍刀,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。此外,咀嚼食物餵小孩等行為也會有感染的機會。